近年来,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针对国内临床使用正电子药物品种单一的问题,聚焦新型正电子分子探针研发,开展了10多种正电子分子探针的研究,有望为肿瘤、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诊断药物。相关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已发表影响因子5以上的SCI收录论文6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3.73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有2个用于肿瘤诊断的正电子分子探针(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显像剂18F-蛙皮素和整合素αvβ3显像剂18F-匹仑吉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开展的18F-匹仑吉肽临床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100多例病人的PET/CT显像,研究结果显示该探针在肺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成果发表在核医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并被SNMMI选为Top Story。该探针实现了RGD肽的一步法氟标记,与国外RGD类显像剂相比,此新型显像剂的制备反应时间短,标记工艺简单,药代动力学性质更优,更便于临床推广。该探针配套试剂盒的国产化,不仅扩充了国内正电子药物品种,且成本相对低廉,有助于扩大受益人群。(来源:江苏省科技厅网站)